《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》是工信部为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、支撑“双碳”目标实现而制定的重要文件。以下从政策背景、核心内容、实施路径及行业影响四个维度进行解读:
一、政策背景:双碳目标下的数字化赋能
1.国家战略需求
指南是落实《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《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的具体举措,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工业领域能效与碳管理水平,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。
2.技术与实践基础
前期已建成200余家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,并在上海、河南等地试点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,形成了成熟案例。工业互联网、AI、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能碳数据的实时采集、分析与优化提供了支撑。
二、核心内容:四大板块构建管理体系
1.建设目标
精准化计量:覆盖煤炭、电力、天然气等全品类能源消费数据,实现实时监测与追溯。
精细化管控:通过能效对标、能流分析、碳足迹核算等功能,优化用能结构与碳排放路径。
智能化决策:依托大数据模型提供用能策略推荐、碳排放预测预警,支撑低碳转型决策。
2.业务功能
基础功能:能耗查询、能源消费量及强度计算、能效对标。
深化功能:用能预算管理、碳资产管理(配额预测、交易)、供应链碳管理。
创新功能:产品碳足迹核算(全生命周期碳追踪)、绿电绿证交易数据整合。
3.技术方案
系统架构:涵盖基础设施、数据采集(智能仪表 + 区块链存证)、模型组件(能效 / 碳排放算法)、业务应用(碳核查支撑、策略优化)六大模块。
技术支撑: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、AI 大模型、在线监测等技术确保数据互通与动态优化。
4.保障措施
制度保障:依据《节约能源法》《工业节能管理办法》建立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。
安全防护:构建网络安全协防体系,确保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。
三、实施路径:分阶段推进与协同联动
1.企业层面
升级改造:现有能源管理中心扩展碳管理功能,实现能碳一体化管控。
试点示范:钢铁、石化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优先建设,探索行业特色解决方案。
2.区域与行业层面
公共平台建设:上海、河南等地已开展省级碳管理平台试点,未来将推动跨区域数据共享。
政策协同:与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、可再生能源消纳等政策联动,形成工作合力。
3.技术推广
遴选发布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目录,推广智慧能源监控、能碳一体化管控等技术。
强化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,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衔接。
四、行业影响:重构工业绿色竞争力
1.短期效应
倒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,如推广电炉钢、绿氢炼化等工艺。
提升碳核查效率,降低企业履约成本。
2.长期趋势
供应链协同:通过碳足迹核算推动全产业链低碳转型,应对国际碳关税等贸易壁垒。
市场化机制:碳资产精细化管理(配额预测、自愿减排交易)将成为企业新盈利点。
技术标准统一:能效对标、碳核算模型与国家标准接轨,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。
五、总结
该指南标志着工业能碳管理从“粗放式”向“数字化、精准化”转型,企业需以数据为核心,构建覆盖 “采集-分析-优化-决策” 的闭环管理体系。未来,能碳管理能力将成为工业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要素,而数字化平台则是实现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的关键工具。